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陕西省总工会
陕西省企业家协
陕西省企业联合会
陕西省工商业联合会
关于印发《2025年陕西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总工会、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工商联,各省级产业工会:
现将《2025年陕西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陕西省总工会陕西省企业家协会
社会保障厅
陕西省企业联合会陕西省工商业联合会
2025年月日
2025年,陕西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及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工作安排,结合“人社工作进园区”,坚持共建共享,统筹处理好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的关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一、夯实基础,助力企业开展和谐创建
(一)开展和谐创建,突出示范引领。培育认定陕西省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园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企业切实保障职工权益,引导职工增强对企业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调动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造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
(二)注重以赛提能,培养技能型人才。举办我省劳动关系协调师职业技能大赛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劳动关系协调师陕西省选拔赛,广泛动员各级企业从事协调劳动关系工作的人员积极参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劳动关系协调师”品牌,培养选拔高素质劳动关系协调技能型人才。
(三)加强工会劳动关系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服务履职能力。修订《陕西省工会专职集体协商指导员管理办法》,加强指导员的选育工作。加大工会法律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强化对各级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员及兼职仲裁员的培训。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工会与律师事务所联系合作工作机制,打造一支规模化、专业化工会法律服务团队。
(四)推动企业调解机制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企业代表组织法律委员会和劳动关系委员会作用,号召会员企业设立调解组织,积极参与各地一站式调解中心建设。发挥省工运学院作用,组织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员培训,免费为企业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助力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加强保障,努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一)保障重点群体,提升服务效能。按照国家部署,组织实施维护新就业形态群体劳动者权益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工会维权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和三年行动,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定劳务派遣单位信用等级评价办法,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加强劳动关系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劳动关系基层服务能力。
(二)深化维权服务,提升职工获得感。推进职工帮扶服务阵地规范化建设,推进工会帮扶服务数字化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工会“春送岗位”“工会主席直播带岗”“劳模送岗”等就业服务品牌。加强“一函两书”协同协作机制建设,推动县级以上总工会普遍与同级法院、检察院和人社部门建立协同协作机制。
(三)推进合规体系建设,拓展法律服务空间。推进企业劳动用工合规体系建设,及时提供劳动法律政策咨询、用工指导、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依法保障劳动者权益。推动解决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涉及劳动权益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完善机制,不断提升集体协商质效
(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工资合理增长。加强企业工资宏观指导调控,发布2025年企业工资指导线,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按照国家部署,制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分类参考指引,持续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推动实施技能人才起点薪酬制度。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企业工资价位信息。
(二)完善协商机制,促进共建共享。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重点推进新业态领域协商和技术工人薪酬激励协商,推动企业通过协商建立健全工资决定和合理增长机制。开展“百年工运 和谐护航——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直通车’”系列活动,加强政策宣传和工作覆盖。
(三)深化民主管理,畅通民主渠道。持续深化“公开解难题 民主促发展”主题活动,开展优秀职工代表提案征集及发布活动,引导广大职工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举办全省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工作培训班。
四、聚焦源头,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风险
(一)完善防控体系,守牢工作底线。建立完善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充分利用总工会劳动关系发展态势监测平台,常态化开展日常监测;每季度开展劳动关系形势分析研判,及时发现和化解劳动关系领域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切实保障职工休息休假和取得劳动报酬等权利,牢牢守住不发生劳动关系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二)聚焦风险防控,维护大局稳定。用好全总劳动关系监测预警和分析平台,办好日常职工信访法援事案,发挥好12351职工维权热线作用,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
(三)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广大企业经营者,特别是非公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企业经营者自觉关心爱护职工;开展企业诚信建设及信用评价工作,建立健全政策标准体系,推动企业诚信自律;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教育培训,提高依法用工意识。